现代教育技术公修课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在中学的通用技术课程设置中这样提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在中学的技术学习领域专门提到了设有“信息技术科目”。因为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这些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
信息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意念的表达与传递,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贯穿于技术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鉴于此,对教育技术公修课的教学应该进一步加强,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由于教育技术公修课课程性质和宽泛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该课程每周只有2个课时确实太少,因为这门课程是理论课和上机课及其他实践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普遍感到实践课时太少,理论课上讲到的内容在上机课上完不成练习,对学习内容不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有很多学生愿意学、又很实用的知识内容不得不放弃,按照比例,讲1个课时的理论课至少应该有2个课时的上机课进行练习。因此建议将教育技术公修课的课时改为每周3-4个课时。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教师也能够有条件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2.建议将教育技术公修课由考查课改为考试课,一是学生非常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二是这门课的考试方式除了笔试之外还有动手创作和设计,表现力和展示力很强,丰富了考试形式,也不会给学生增加过分的负担。一般本科院校的考试课每个学期有6—7门课之多,增加这门课程为考试课也不是要将其他的课挤出考试课程以外,只要实际情况允许,做一个适当调整即可。
3.教育技术公修课需要计算机机房给与很好的配合,但是我们这方面的资源还不是很理想,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上机的需要,要求学院继续大量的投资也不现实。本着勤简节约的原则提出一个建议,将机房和我院各个部门一些淘汰的计算机收集起来,由现教部的专业人员将其零部件进行重新拆装拼凑,或许再配少许些配件就可以修复很多计算机,用以补充机房使用。而且还可以用这些计算机专门建立一个机房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组装的实验课练习,这方面是很有必要和目前欠缺的。这些计算机越放越坏,修了就可以使用,一方面减少电子垃圾为环保做贡献,另一方面做到物尽其用充分为教学做贡献。
教育科学系 靳晋忠
2009年4月21日